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概念是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制造智能机器、开发可学习计算程序等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从拉斯韦尔的五W线性模式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五个传播链条除受众外的每一个环节。
其次在内容生产环节,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和编辑是内容生产者和把关人,社会化媒体虽然打破了记者编辑与受众之间的界线,即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是别人发布信息的接收者,但这种内容生产还是在“人”与“人”之间转换。
封面新闻在2016年12月20日的一条刷爆朋友圈名为《12月20日打折资讯推荐》的稿件也是机器写作的,同时“小冰”全面入驻封面新闻成为专栏作者。归结为一点,人工智能已在体育、财经两个专业领域获得突破,正在突发事件的快讯与综合背景报道、评论、消息源挖掘方面崭露头角。
第三在渠道拓展环节,VR/AR/MR、可穿戴设备将打破原有传媒业的报纸、电视、广播、PC、手机等渠道构成格局,成为新的传播渠道。VR/AR/MR技术模拟产生的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内容与用户的“交互关系”变为“交融一体”。基于VR技术的社交平台已经开始出现,拓展了微信、微博、脸书等只是单一信息沟通的社交媒体概念,VR社交将是真正的可以一起游戏、沟通、甚至有体感的全方位社交渠道。
第四在传播效果方面,人工智能的浅层学习模型应用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传媒业的传播和评估模式,传播效率获得极大提升。典型的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基于内容推荐系统的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flipboard、smart news、Google Play Newsstand等全球同类产品也取得了成功。浅层学习模型在广告上的应用有谷歌的Adwords、百度的凤巢系统等广告点击率CTR预估。
从纵向时间线来看,最近二十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虽然改变了传媒业,但还只是渠道与内容在“量”上的叠加,就像电视出现只是丰富了报纸、广播主导的传媒生态,互联网只是极大丰富了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数量,即使社交媒体也只是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渠道。但人工智能的出现却是在“质”上改变传媒生态,机器打破了人在传播生态中的垄断地位,人与机器的关系成为讨论重点。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一是从传媒业发展角度看,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改变正不可避免的来临,目前的呈现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需要正视与接受这种发展趋势。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和不断迭代的算法三大技术的快速突破正在推动人工智能进入“井喷式”创新阶段。面对这种发展趋势,传媒市场竞争将呈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
二是从社会学角度如何看待技术红利与负影响的关系。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会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但同时,新技术也带来系列不确定性问题,如新技术被谁掌握?新技术在哪些方面不能使用?新技术会不会改变我们原有合理的一些社会关系等。所以,人工智能对社会将带来什么样不可控的负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学研究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一个学科只有不断有新问题提出才有存在必要和发展可能,而新闻传播学正是这样一个面临全新问题挑战的学科,这也是新闻传播学的未来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