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的中国制造业

添加时间:17-11-08   添加人:  点击:



中国制造一向是粗放、高耗、低效、廉价、质量差的代名词,由于科技含量、利润率低和科研实力的不足,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水平,制造压力过剩。


回顾历史,历次工业革命达到的高度和影响,取决于能源、材料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变革而言,能源就是计算,材料就是数据,新工艺技术就是聪明的大脑。但是正因为“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的特点,对存储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库设计和算法设计等等都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在这场呼之欲来的产业革命中,我国并没有落在世界的后面,中国制造业的仍有很大的机会。


事实上,全世界都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场革命,尚不了解数据的类别、品质和价值如何界定,也不知道数据的隐私、安全和版权如何保障,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据产业生态环境,也没有针对大数据的教育和训练。这种不清晰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而我国独特的体制允许我们在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想象的尺度上“办大事,办好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级经济大国,在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第一次有机会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个机遇千载难逢,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


从这一点来说,如何布局大数据战略、如何利用大数据决策是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国际、实现飞跃式发展的一个捷径。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方面,中国还是有条件、有优势的。一是基于对大数据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判断,我国分别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各地大数据局及大数据产业联盟,并着手试点在干冷的西北部放置大量计算节点,通过“西云东送”的形式解决全国部分数据存储和粗加工的计算工作。二是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和运用在全球是处于较高水平的,特别是大数据,已经达到较高水准,具有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条件。三是中国发展制造业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条件不断优化,“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更是为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此背景下,目前较为成功的一个典范就是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充分运用数据收集来了解人们群众的日常交通需求,为人民的出行提供便利,实现了巨大突破,并推动中国制造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