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 模式能否在中国落地

添加时间:15-04-01   添加人:  点击:

??

Box 的成功上市让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企业服务市场,这一领域在过去两年中受到了众多资本的青睐。而对于国内来说,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对这一领域存有哪些认识误区?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Box 模式是否能在中国落地?

在探讨 Box 的商业模式,以及 Box 模式是否能在中国落地之前,我觉得有必要搞清楚,Box 到底提供什么服务。我们从一些广为人知但往往被混为一谈的概念说起,企业级应用、云存储、企业协作等等……

企业级应用是相对个人应用来说的。到目前为止,个人应用都是最受开发者关注的市场,由此诞生了不少超级 App,比如微信,淘宝,陌陌,UC 浏览器等等。而我们常说的企业级应用包括,Office 365、Google Drive for Work、Box、Dropbox 等等。简单来说,个人应用服务个人,企业级应用则服务团队。

和个人应用一样,企业级应用产品也分别处于不同细分领域。Box 的上市让企业协作的行业关注度一下高了起来,在这个领域,美国公司一直都是走在前列的,巨头也很多,但是侧重的领域并不完全相同。

有人把 Box 称作云存储服务商,在我看来并不准确。在这个时代,云技术、跨平台和存储服务都是企业级应用的“水电煤”,也就是说是基础,是玩家的必备条件,但却不是核心发展方向。

如果按核心功能划分,企业协作产品应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内容协同为核心的企业文件协作云平台。Box 在招股书上非常明确的定位于此。除了 Box 外,还有 Dropbox 和 Google Drive for Work。国内的产品中,有道云协作同属此类。第二类是以任务管理为核心的任务协作平台,比如 Trello、Worktile、Tower 等产品。第三类是以沟通为核心的沟通云平台,比如企业 QQ。

除了核心定位的区别外,各家产品在细分功能上是会有一些重叠的,比如有道云协作也整合了社交沟通功能,比如企业 QQ 也能实现一些协作功能。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把所有涉及企业协作的产品都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合理的。

我们明确下,各个概念的包含关系:企业级应用>企业协作平台>企业文件协作平台。

从产品角度来说,用 to C 的思路和方式做为企业服务的原动力,也就是说用户体验和产品是围绕个人用户的需求提供的。 就像 Box 招股书里说的那样,现在的新趋势是,大家希望能够用更加便利有趣的方式和设备获得与工作相关的文件。这是我们颠覆传统企业软件之处。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大家的市场进入策略上是一致的,都是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推广策略并行。“自下而上”是指,我们的产品都是作为一款个人工作应用而获得大量的个人用户,随着用户对产品形成习惯和要求越来越高,免费个人用户便逐渐发展为付费用户,从而实现收益。“自上而下”则主要指的是针对企业的渠道售卖策略,通过营销企业的决策人使其团队使用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往往是先从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项目开始使用我们的产品,在发现确实在协同办公方面便捷高效之后,逐渐推广覆盖至整个公司。从产品规划上也能体现这一点,以 Dropbox 为例,先有个人产品,再发布企业产品,最后是企业付费产品。国内也有从笔记,到协作,再到企业服务这样发展路径的产品。

总得来说,与美国相比,国内企业级应用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原因不复杂:国内企业 IT 化很低,仍处于建立阶段。如果说 Box、Dropbox 是对传统 IT 的颠覆,那么国内更多的是跳过传统 IT 时代,直接迎接移动办公时代的到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无包袱的跳跃式发展说不定能更快速的打开市场,这就和美国互联网发展速度远超中国,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却反超美国,是一个道理。

希望国内能有更多的人投入这个领域,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身处充满潜力的国度,一起开拓企业级应用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