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大模型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凭借开源模型引发全球开发者关注,其背后的算力需求成为云计算厂商争抢的“香饽饽”。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多家头部云厂商为争夺DeepSeek相关订单,不惜以低于成本价30%-50%的折扣“抢客户”,甚至提供免费算力资源。然而,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策略,正在将行业拖入恶性竞争泥潭。
流量狂欢:云厂商的“低价陷阱”
DeepSeek自2023年推出首个千亿参数开源模型后,迅速成为AI领域明星企业。其训练和推理所需的庞大算力,直接点燃了云计算市场的争夺战。某云厂商销售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头部客户是稀缺资源,哪怕亏钱也要拿下合同。只要蹭上DeepSeek的流量,股价和估值故事就有了支撑。”
数据显示,国内TOP 5云厂商近三个月内针对大模型客户的报价平均下降40%,部分企业甚至推出“三年锁定期、零预付费”的极端方案。然而,这种低价策略的代价正在显现:某头部云企业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毛利率同比下滑12%,亏损同比扩大25%。
亏损背后:价格战难掩技术短板
“用亏损换市场的前提是技术能跟上,但现实是很多厂商在硬实力上掉队了。”某AI公司CTO直言。尽管云厂商纷纷宣传“专为大模型优化的算力集群”,实际交付中却频繁出现GPU资源调度延迟、网络带宽不足等问题。
更严峻的是,过度依赖低价策略导致行业创新停滞。2023年全球云计算专利TOP 50中,中国厂商占比不足15%,而在液冷、算力网络等关键领域,国内厂商与AWS、微软Azure仍存在明显代差。
监管出手,行业或将回归理性
政策层面已释放警示信号。5月,工信部发布《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指南》,明确要求企业“杜绝低于成本价倾销”。多家投资机构开始重新评估云厂商估值模型,高盛报告指出:“以亏损换规模的增长逻辑正在失效,2024年或成云计算行业分水岭。”
专家提醒: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专家李明警告,企业需警惕“三重风险”:
财务风险:若无法通过生态增值服务弥补硬件亏损,价格战参与者可能陷入现金流危机;
技术风险:过度压缩成本将导致研发投入不足,错失下一代计算架构升级机会;
安全风险:低价订单可能伴随数据合规疏漏,引发重大法律风险。
结语:当资本热潮退去,唯有真正具备算力效率、软件生态和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存活。这场围绕DeepSeek流量的争夺战,或许正是检验行业成色的试金石。